用照片或文字表现映入我眼帘的所有。

  光阴  

读项美丽著《香港假日》、浸入一段历史有感

光阴  文

“从里约到纽约的两个星期行程里,时间实在慢得不能再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这样认为。而且,对于即将到达纽约,所有人也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不是迫不及待地渴望到达,而是害怕。一想到又要一头扎进生活里,我就感到恐惧。我看到前面等着我的自由,一天一天全部由我自己做主的日子,一片可以自由行走的大陆,出入不需要许可,携带行李不需要许可,拥有自己的孩子也不需要许可。我简直害怕得要死。

我们最终驶入港口的时候,正是深夜,所以没有看到自由女神雕像,也没有其他回国人员写到的那些激动。……我感到舒服极了。我下到自己的客舱,看到卡罗拉正透过舷窗疑惑地打量着纽约。

‘咱们回去吧。’她央求道。

‘会好起来的,卡罗拉。’我说。”

以上引文来自美国女作家埃米莉·哈恩(中文名为项美丽)在《香港假日》一书最后一篇《归程》尾段的文字。

该书以非虚构加文学性手法记录了作者自己1940年以后因为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入侵香港、英军抵抗三周后投降而被迫滞留香港三年,最终因美日相互遣返人员而最终从香港逃离出来的生活经历。在这之前,她刚从重庆来到香港,用她自己的话说,“脱离了频繁的空袭和蓬头垢面的生活。”其间经历不能用“刚脱离了……坑,又跳入了……窝”简单形容。

在香港,她遇到了自己的先生查尔斯,还有了自己的女儿卡罗拉——就是引文最后提到的两岁的女儿。因为在香港出生,由中国的保姆、中国厨子带大,已视亚洲为自己的故乡,对非亚洲人保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当时,多数欧洲人、美国人(白人),无论军民都被集中关押在集中营,而作者则因当年民国才子邵洵美一纸游戏婚书而作为中国人的妻子而在集中营外,在日军、间谍的严密监视下苟延残喘。

个人觉得,这本书写得比之前以潘先生为中心写上海沦陷生活、描绘孤岛时期的上海方方面面的小说集《潘先生》好。用自身所见所闻揭示战争、侵占、被迫下的原英国殖民地香港的社会深刻度、复杂度远胜前者,其中各种人(日本人、日军、欧亚混血、中国人、间谍)轮番上场,即使作者只是描述,但也沉痛得多——身处其中,自然也摆脱不开那种被严密监视、管制下的不得不的挣扎、委屈。

她是白人、美国《纽约客》杂志记者(被战时称为有身份的人,与美国外交人员、传教士、石油商人一样属于第一批被交换、遣返对象)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当时身处香港的被称为下等民、后被驱逐至大陆的中国人,以及当时身处大陆广袤大地正战火连天的中国的老百姓的情况了。由此及它,推己及人,举一反三,会发现,有许多历史的细节仍没揭开,它们还在那儿,等待我们去寻觅,去正视。

苦难的历史,多痛苦、郁怒。民族如此,家族、个人亦如此。关键就看当事人是否勾连起来,烛照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书籍基本数据:

《香港假日》,项美丽著,胡妍妍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12月第2次印刷,读库出品,1/32开本.

评论
© 光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