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照片或文字表现映入我眼帘的所有。

  光阴  

不能算是读后感的读后感:读莎拉·华特斯著《小小陌生人》
光阴 文
想着要把自己买的书读完,哪怕一遍。可是,这世上有N多出版社,架不住N多编辑挠你的痒痒。
有时想,一本一本,以前买的还没读完,新的想看的书又出现了,什么时候才能读完?
后来又想,何必基于“读完”而读书?读就好了,哪怕没有计划,没有目的。
被作者、作家诱惑之事,“开心”看看,归根结底,是自己深中语言文字的蛊啊。
什么时候能摆脱呢?比如这位莎拉·沃特斯老师?《荆棘之城》(国内也有把它翻译成《指匠情挑》)、《半身》(国内也有翻译成《灵契》)、《轻舔丝绒》《守夜》,然后这本献给父母和姐姐的书,“此生唯一不写”……的书,还有目前已经出版、正在某链接文宣传的、将故事背景放在二战前的《房客》?
作者和读者可以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么?将一个精心制作的烟雾弹放出去,剩下的看译者如何翻译、出版商如何运营、各路读者从文字中读出自己世界?
莎拉·华特斯老师的博士论文仿佛是研究十九世纪男女同性恋文学。由此产生灵感,她写的第一本小说《轻舔丝绒》便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新出版的《房客》,其他已出版的小说,都被英国BBC(4)、美国好莱坞(1)拍成了电视剧或电影。这本《小小陌生人》被好莱坞拍成的电影也即将于本月底在北美上映。
她的写作来源于她的研究:边缘人、情感、古宅、过去的文化与历史,展现当时社会另一个零余、畸形却又有些许温情的一隅。
和《守夜》一样,作者舍弃了自己熟悉的维多利亚时代,将故事放在了视域更加波澜壮阔的二战后。不是写战争,也没着重写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它是一个鬼故事,发生在一个曾经精致、豪华,现在跟不上时代、没落了的百厦庄园。庄园里现有从英国空军部队服役归来但满身伤痛的儿子,有为战争服务、做过护士的年龄稍大的女儿,还有优雅高贵时尚的母亲,以及一个住家的14岁仆人。那幢哥特式建筑因经济等原因的种种破败,庄园主人的心理,随着一位过去曾是该庄园仆人儿子、经过苦读现在成为执业医师的法拉第医生的叙述展开。
他是偶然进入该家庭,因为替代临时有安排的别的医生。在他的叙述里,他极爱这个庄园,哪怕破败的一切,但是他的身份也尴尬——二战后,新兴阶级的兴起,他既不属于普通的老百姓,也不属于贵族、庄园主,他是有着专业技术却没有土地的中产阶级。可是他发现庄园人的种种怪现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庄园主人要么严重精神障碍(儿子),要么自杀(母亲、女儿)……他心理的天平由科学而渐渐偏向相信有一个“小小陌生人”的存在。虽然最后,他在法庭作证时用科学常识做了最后的陈述。他自己其实,在我看来,也面临精神、信仰的崩溃。
这一系列案情,其背后推手何在?是庄园主人说的那个没有肉体的“小小陌生人”?那个“陌生人”击中了每个主人的要害?那么,身体最健康的、始终坚持放弃庄园并已做好准备要拍卖、离开,开始新生活的女儿呢?她有什么要害?为什么她从三楼上手舞足踏地坠下,还喊了一个“你”字?
说实话,我还以为这个“The little stranger”是叙述者法拉第医生呢,看完这本书。因为他非常迷恋这个百厦庄园,也由此爱上庄园的主人(女儿),甚至还和她订了婚(虽然在快要结婚的时候,该庄园女儿果断、坚决地取消了婚约)。他是他们家的家庭医生,有着进进出出的便利条件(有钥匙,被他们信任),也有着一种莫名的期盼……可是,书的结尾也没告诉读者幕后推手,或者至少最后一桩案件的凶手是谁。
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自我组合整理的空间。读完的时候,我习惯寻找结局(凶手是谁)的心理作祟,所以同样迷惑不解。
翌日,上豆瓣读书查阅,看其他人写的书评,仿佛各种说法都有。但大家对哥特式、诡异氛围的营造,心理的铺叙,科学与鬼故事放在一起,用二战后古宅的破败做背景暗藏阶级、社会的涌动,都是认同、满意。对她作品中学院派的描写,过细的古宅细节,还是有微词。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她想讲的是一个鬼故事。
于我个人而言,不太满意的是,国内出版社(百花洲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她这几部作品,都选择的是黑色封面。可能,他们认为符合作品的风格吧。只是,莎拉·华特斯老师想用惊悚、诡异、边缘人来探讨人生,探讨社会里的人的。

附书籍基本数据:
《小小陌生人》,莎拉·华特斯著,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月第1版,2014年11月第2次印刷.

评论
© 光阴 | Powered by LOFTER